新闻中心

海宁设计,离国际一流还有多远?——海宁时尚产业新调查之一

2021-05-26 管理员 阅读 935
【摘要】:
我设计的不是服装,我设计的是梦想。对一个品牌甚至一个产业,一流的设计在其中往往是决定性的。——题记   李杰来自北京,在海宁的设计师圈内颇有名气。   三年前,他把原来开在北京的工作室搬到了这里,几年下来,丝毫没有再搬回去的念头。“我发现,海宁设计界的竞争比北京还要激烈。”他坦言。上周的时装周上,李杰工作室的设计作品走了一场秀,好评如潮。   但李杰并不十分满意,从一个参与者和旁观者结合的角度,他

    我设计的不是服装,我设计的是梦想。对一个品牌甚至一个产业,一流的设计在其中往往是决定性的。——题记

    李杰来自北京,在海宁的设计师圈内颇有名气。

    三年前,他把原来开在北京的工作室搬到了这里,几年下来,丝毫没有再搬回去的念头。“我发现,海宁设计界的竞争比北京还要激烈。”他坦言。上周的时装周上,李杰工作室的设计作品走了一场秀,好评如潮。

    但李杰并不十分满意,从一个参与者和旁观者结合的角度,他的思考结果是:“对海宁时尚产业而言,需要更多的设计师站出来,坚持原创,坚持自我,向国际一流看齐,而不是简单的抄袭和模仿,这才是时尚经济的生命力所在。”

    海宁设计,跟国际一流还有多远?这是设计师们的“天问”,也是海宁时尚产业的“天问”。

 

 

踏上顶级T台

    海宁设计的力量让米兰惊艳

 

    今年,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多届 “中国皮革时尚周”,第一次换上了新名头——“2018海宁中国国际时装周”。

    一项品牌活动培育多年,在业界声名鹊起,可谓不易。而此次,时装首次超越了皮革,成为聚光灯下的“主角”。对此,海宁中国皮革城董事长张月明解释:“这是一种‘顺势’。”

    2015年,海宁皮革时尚小镇被列入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,“时尚”生产要素开始主动集聚;2017年,“四季时装”首次出现在海宁时尚T台上,受到各界好评;今年时装周,40%以上的款式都融入时装面料,18场走秀中有11场来自设计师品牌,再次令人惊艳。

    仅仅从这次时装周看,跨界创新无处不在,皮革、皮草、羊绒、双面呢、卡其布、粗纺等各种面料多元拼接,自由混搭,大放异彩。派克服上大胆运用长短毛、卷直毛拼接;羊绒大衣的领子、袖口、口袋处拼接皮毛元素加以点缀;皮装上融合蕾丝、绣花、粗纺;时尚潮人和他们的手机穿上了“亲子装”;画家以羊绒大衣为“画卷”创作极富想象力图案……

    一场以设计升级带来时装升级的蝶变,正在潮城悄然发生。

    而这种蝶变,跟世界时尚与设计之都——米兰也连接在一起。作为国际四大著名时装周之一的米兰时装周,一直被认为是世界时装设计和消费的“晴雨表”。今年2月,海宁两大本土品牌——雪豹、弗奥率先走上米兰时装周T台,接受国际设计大师的“检验”。

    其中,一场名为“Fashion Haining”的时装秀征服了中外媒体,记者和买手们纷纷惊呼——这不是印象中的海宁,更不是印象中的海宁中国皮革城。廓形机车夹克、泰迪熊大衣、系带风衣,金属雕刻、流年挂件、印花皮裙……原先的“小镇风”和“村里最有钱的女人”,摇身成了登堂入室的时尚“新星”。

    更让海宁设计师没想到的是,这场秀获得了意大利国家时尚商会名誉主席Mario Boselli的高度肯定。“很棒!海宁的时尚设计,已经达到米兰当地的“中上”水准。”他点评说。

 

 

 

 摒弃模仿迎合

    时尚设计需要坚持原创之路

 

    经过20多年的耕耘,海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集设计创意、生产加工、品牌孵化、产品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皮革产业基地,也是国际知名的行业流行趋势发布中心。但是,表面的光鲜不代表底蕴的深厚。海宁中国皮革城相关负责人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:几年前,一位外地大客商来皮革城订货,逛完一圈后,他说了一句:“在我眼里,整个皮革城只有一件衣服。”言外之意,这里的产品同质化严重,市场上充斥着互相“借鉴”、几无个性的皮衣皮草。

    客户的警醒,竞争的加剧,走出去跟国际水准的接轨,催生了海宁设计的步履铿锵。

    多年的奋起追赶,让海宁的设计氛围已不可同日而语。

    如今,皮革城里拥有自主品牌、自主设计能力的设计企业(工作室)114家,专职设计人员782人,为全国各地的企业和品牌提供设计服务,仅今年上半年,已实现设计服务收入6137万元,设计成果转化产值8亿元。

    与此同时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地的时尚设计师纷纷来到这片热土,开拓新的事业版图。当初,吸引李杰下定决心把工作室从北京搬到海宁的,正是这里的产业集聚度高,设计师有更大的施展拳脚的空间。

    在海宁三年的设计实践让李杰发现,海宁的服装品类相对较窄,设计企业扎堆后,不少从业人员选择走非原创、迎合市场的“短平快”路线,因此,设计界出现了同质化问题。最重要的原创能力、设计理念,遭受不同程度的忽视。

    “这对一个时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能是个致命性的问题。这样的做法,肯定会缩短产品在市场上的生命,限制海宁时尚经济的创新发展。从国际经验来看,时尚设计必须始终坚持原创,也要汲取更多的外来营养。”他认为。

    新的好消息已经传来。

    在本届时装周上,华雁、衣针线等品牌发布中,均有专门的海外设计师加盟。6月26日,意大利“设计师之家”签约落户海宁,意味着将有十余位意大利设计师常驻海宁,为企业提供面料开发、服装设计、学习交流等服务,也让海宁进一步与国际流行趋势“零时差”、零距离接触。

 

 

 守住信心耐心

    让高端设计成海宁时尚标志

 

    从世界顶级时装周上走秀回来,张志彤收获满满,不仅挣来了口碑,还“卖”出了好价,不久就收到了世界著名奢侈品牌的服装订单。

    “对我们产品的品质,我从不怀疑,但产品的溢价率离大牌还有很大的差距。我们要拉近跟国际一流设计的距离,不仅要解决水平上的差距,也要克服心理上的距离。”对此,张志彤喜忧参半。

    大牌之所以成为大牌,很大程度上在于LOGO背后的品牌运营、产品设计及其带来的品质,还有始终如一的品牌理念。近距离接触意大利一线大牌后,张志彤将它们的成功归纳为:文化的积淀,讲故事的能力,皇室名人效应。在这些方面,至少是目前,海宁本土品牌甚至是中国品牌都很难望其项背。

    正如他所见,中国品牌并不缺钱,也不缺设计师,曾经有意大利人拿着意大利品牌在国内叫卖,购买者趋之若鹜,媒体形容为“疯抢”;而海宁的企业家们更是舍得“重金打造”,对高档的原材料司空见惯,每年都有企业竞得国际顶级认证的丹麦水貂头把皮(头把皮是终极品质的象征)。“但是,企业缺乏的就是培育大牌的信心和耐心。”他说。

    浙江尚谷传祺服饰设计有限公司资深设计师卢薪羽认为,在濮院、柯桥等周边地区奋起直追的环境下,海宁要再次拉开距离,形成新的产业优势,必须要依靠高端设计、高端时装。“依靠全新的设计,树立高端的品牌,使其成为海宁时尚产业的标志,让消费者一想到高端秋冬时装或面辅料,就想到‘海宁’。”卢薪羽认为。

 

    事实上,强烈的个性张扬,历史文化的沉淀,异域风情的借鉴,海宁高质量发展时尚产业具备充分条件。当下,打造“时尚潮城”的号角已然吹响,时尚产业风起云涌,用精妙的设计撑起产业的底蕴,这样的努力已经在见效,道远或不远,就像一滴水中见太阳,其实也只在一念间。